老爸昨天很平靜的告訴了我這件事情,之前的夜不成眠,並不是睡眠障礙。
經過他與腦神經內科醫生深談,分析症狀後,醫生診斷極有可能是帕金森氏症。
腎小球腎炎,肝硬化以及有可能加入的帕金森氏症,讓我一次一次的心碎,到最後只能無言。
這是一個我永遠無法得到答案的問題:
每一個都是無法康復,永無止境的折磨,為什麼會是他? 為什麼一個還不夠?
我無法替他承受身體上的病痛,但是,我已經快承受不住這一切了。
Parkinson's disease - 巴金森氏症,又稱帕金森氏症。
- 腦子裡的開關 巴金森 讓你停住了腳步 -
因為腦內多巴胺的作祟,
在開與關之間,巴金森患者忍受了多少生活的不便...
巴金森的患者都有這樣的經驗:前一分鐘還可以活蹦亂跳,處於一種全身通暢的「開」階段,但下一分鐘,腦內多巴胺的濃度頓時降低,此時開關一「啪!」全身又動彈不得了。
在這個「開開關關」之間,巴金森患者忍受多少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自我心理上的調適,而讓患者一下處於光明,又一下掉進黑暗深淵的原因,都是大腦失調所致。雖然,科學家及臨床醫師都還不知道為何腦內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會退化,但巴金森,的確已經成為高齡化社會的一種無可避免的現象...
2001年,當時81歲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,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病(Parkinson Disease);在1996年奧運傳遞聖火中,傲視睥睨的拳王阿里,早在1984年便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病,當時他41歲;美國賣座電影「回到未來」男主角麥克福克斯,在事業的顛峰之際1998年,他被宣判患有巴金森症,當年,他才37歲。
原本,「抖個不停」、「老年人才會得的病」、「記憶力喪失」是一般人對巴金森的印象,然而數據顯示,以目前每千人中,就有一個人患有巴金森,巴金森病的蔓延,打破了一般人的對它的舊有印象。
失去活動能力的木頭人
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李良修在《走過帕金森幽谷》一書中,曾經回答女兒對巴金森的疑問。女兒說:「什麼是巴金森病?」李良修說:「就是一個會讓你不能動的病,以後爸爸和妳玩一二三木頭人時,一定不會輸。」
當然,這只是巴金森病的一種狀況。一般來說,巴金森氏症的臨床症狀並不完全一樣,而且隨著病情發展不同,每個人產生的症狀也不一樣。
巴金森的由來,是出自於一位英國人詹姆士巴金森(James Parkinson)於1817年發表了一篇論文,以「顫抖性癱瘓」(Shaking Palsy)為主題。文中確切談論描述到一些年老病人的特徵:顫抖、傴僂、碎步及向後跌倒的情況,並發現這些年老病人的病況會隨著時間惡化。而後,一位法國醫生賈克(Jean Marie Charcot)再為這個病情的臨床觀察加入了僵硬、手寫字體變小及潦草等情況,同時並將這種病命名為巴金森病,以紀念首位記錄這種病症的醫師。
但時至今日,巴金森的神秘面紗已經逐漸揭開。以初期巴金森的症狀看來,包括了緩動症、顫抖、肌肉及關節僵硬等。緩動症使得患者要做任何行動,都變得極為困難和緩慢,例如走路、穿衣服、吃飯等等,都要花很多力氣才能完成。至於顫抖則是巴金森典型的症狀,尤其是手腳休息時出現不能克制的抖動,這又稱做休息時顫抖,頻率為每秒四至五次,非常密集,而手的顫抖還有一個特徵,就是像揉藥丸的樣子,因此也稱做「捲藥丸的顫抖」。另外,初期的巴金森也會讓病人四肢關節出現漸增的阻力,而這種阻力也會使得肌肉出現僵硬。
不只如此,初期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還伴隨一些其他症狀;病人會出現有如撲克臉般沒有表情的表情,同時,臉面多油、失去平衡感,容易跌倒、低血壓、便秘等等,都是特別需注意的情況。
至於中期巴金森的症狀,病症會從身體的一邊發展為兩側,而藥物也會開始出現上述「開關」的現象。這種開關的現象指的是在兩次服藥的期間,會因為藥物未能立即產生效應,而失去活動能力。此外,中期巴金森也會讓走路及姿勢受到影響,如:步行時腳步不能提起,拖在地上行走,並失去平衡。
到了後期階段,巴金森患者的病情也會進一步惡化,並完全失去行動能力。病人不僅無法說話、無法吞嚥,且因為藥量過大因此會出現一些不自主的動作,四肢也會因此扭曲變形。
巴金森氏症發作的原因,一般可分為原發性的巴金森以及次發性的巴金森。
次發性的巴金森也就是我們統稱的巴金森氏症,在臨床上可以看到病患出現振顫的情況,也就是手部抖動、走路無法協調的症狀,出現這種情況時約莫可判斷為巴金森氏症,這種病症的引發原因很多,腦炎、頭顱損傷、腦部鈣化或者因為一氧化碳、錳等重金屬物品引起的中毒事件,因此都有可能導致巴金森氏症。
至於找不出原因所造成的巴金森,也就是所謂的原發性巴金森,一般稱作巴金森病。這種非由其他因素或外力導致的巴金森病,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,但科學家還未找到巴金森的真正原因,以及發作的主因。
沒有人知道多巴胺神經細胞為什麼退化
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巴金森治療與研究中心總召集人陳新源醫師表示,截至目前為止,科學家及醫生只知道巴金森氏症是由於腦幹內稱作「黑質」組織內的多巴胺神經細胞出現退化現象,使得這些黑質組織未能產生一種神經引導物質「多巴胺」(Dopamine),使得腦部指揮肌肉活動受到限制,直接影響到身體的活動,阻礙了患者的活動能力。但至於為何多巴胺神經細胞會出現退化現象,目前還沒有人找出原因。
從病人的角度來看,就如同李良修教授在其所著的《走過帕金森幽谷》一書中所說,巴金森是一種站著、坐著、躺著,或靜或動都覺得十分不舒服的一種病徵,而引起這種感覺,完全與大腦的協調有關。
人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器官,包括有一百億到兩百億的腦神經細胞,而巴金森病其實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,它是由於大腦內一個稱作基底節的結構內的神經細胞被破壞,所以影響到運動的進行性發展。
其實,複雜的大腦是藉由各個部分互相發送信息,協調所有我們的思想、運動、情緒、感覺。例如,當我們想挪動身體時,基底節便會向丘腦發送一個信號,接著再將信號傳到大腦皮質及大腦的其他部分,而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也會透過化學物質來傳遞信息,而與巴金森有關的便是一種稱為多巴胺的化學物質,它是由大腦多巴胺神經細胞產生的,而這種化學物質正是正常運動所必須的神經遞質。因此,如果多巴胺神經細胞死亡時,就不再能產生及發送多巴胺,這樣一來,運動信號就不能傳遞出去,人的所有身體行為,便因此受到限制。
巴金森已經是全民公敵
根據美國一項對於巴金森根據美國一項對於巴金森患者的統計,65歲以上的人有15%會出現巴金森氏症、75歲以上的人出現巴金森氏症的機率為35%,至於85歲以上的人出現巴金森的機會則有55%。可以說,只要活得越老,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機會便愈大,而目前台灣的巴金森氏症人口約有五、六萬人次,以比例來說,巴金森氏症已經是一項「全民公敵」。
四十出頭的巫仁輝早在八、九年前,每次提重物時手都會抖個不停,因此被醫師診斷出巴金森來。原本在台北跟著看病,但隨著林欣榮從台北轉到花蓮,並擔任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後,住在彰化的巫仁輝也不辭辛勞,遠從彰化來到花蓮看病,去年三月並在醫生的建議下,進行深層腦部刺激術(DBS)後,情況已經大有改善。
至於另一名遠從台南來求診的女性患者孫明景也是如此。十多年前,孫明景48歲的時候,開始出現右邊肌肉振顫的情況,當時憂心的她趕快求醫,但醫生一句「你這病大概要吃藥吃一百年吧!」,讓她十分不解也不滿,只好透過瑜珈及配合藥物謹慎治療。一直到最近,有人建議她來花蓮慈濟醫院找林欣榮看病,現在的孫明景,也已經開始進行評估了。
另一名年輕但卻幸運的巴金森患者也是如此。27歲的潘以辰,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會是巴金森的受害者。一年多前,潘以辰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出現手部抖動的情況,趕緊求醫後,醫生的宣判讓他有如天打雷劈般。
原本以為巴金森是老年人的專利,發病以來,潘以辰一直想不透自己為什麼會得到這種病。有一次,潘以辰與媽媽早晨出去散步,同樣來運動的人看到以辰不斷抖動的手,問了一句:「你今年幾歲啦?」聽到這裡,以辰賭氣地回了一句:「40歲!」從此以後,以辰不再願意出去運動,也不願意接觸人群。
以辰還不算是最年輕的巴金森患者,在林欣榮行醫的過程中,便曾遇上一位年僅21歲、已經當媽媽的巴金森患者,而這名患者早在17歲就出現巴金森症狀。
不管男女性別,不管年紀大小,巴金森氏症這種得一輩子與之纏鬥的疾病,都有可能找上門。
不過,根據日前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Psychiatry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,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得到巴金森氏症,而男人得巴金森氏症的比率比女人多出了1.5倍,這是因為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暴露在危險因子下,而這些因素都與巴金森罹患因子,有絕對直接的關係。
巴金森症狀
初期症狀:震顫,僵硬動作遲緩:字愈寫愈小、長時間不變換坐姿、撲克臉、語音單調
中期症狀:病症從一側變成兩側,出現藥效「開關」現象失去平衡
後期症狀:不能說話、無法吞厭,四肢扭曲變形完全失去行動能力
走過帕金森幽谷。李良修
《回到未來》的幸運兒:米高、福克斯自傳
馜小喵說...
- Jun 09 Fri 2006 11:06
顫抖的人生 - Parkinson's disea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